中小企业北交所IPO热持续
审核放缓有助于从源头筛选优质企业 11月3日,山东祺龙海洋石油钢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交所IPO获上市委会议通过,这也是今年以来第31家成功过会的北交所IPO企业。与之相对,截至目前,北交所仍有159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待审,其中70家中止审查,87家已问询,2家已受理。 截至11月4日,年内已有29家企业登陆创业板,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,19家企业登陆北交所。 直观来看,北交所IPO形成了一定的审核积压。据记者统计,北交所上市企业从受理到上市的平均耗时,已从2022年的218天,拉长到2025年以来的430天。 记者发现,这一现象的形成,其实是企业申报热情高涨、监管审核要求严格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北交所开市将满4年,已基本构建起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特色制度安排,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作用日益显现。目前,北交所上市公司达281家、总市值超9000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九成,合格投资者数量达900多万户。 与此同时,随着投资者参与度持续提升,市场功能不断完善,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也被吸引而来。今年以来,北交所IPO受理数量飙升,2025年6月单月受理97家企业的IPO申请,更是创下历史新高。北交所吸引力不断增强的同时,也对其承载能力提出考验。如何平衡审核效率与上市公司质量,是北交所在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课题。 有分析人士认为,北交所IPO审核放缓的原因在于北交所对“创新性”的从严把关。2024年10月,北交所发布《发行上市审核动态——创新性评价专刊》明确要求,申报企业需披露创新投入、产出及业绩驱动逻辑,即结合客观依据论证,企业是否通过技术、产品及模式创新,或转型升级等创新方式,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并带动业绩增长。这也使得单家企业问询轮次频繁出现两次、三次,进而拉长了审核周期。 监管从严把关、问询细致,高度关注财务造假、收入真实性、业务创新性及可持续性等问题,从源头上努力筛选出质地更优的企业,有助于提升北交所整体上市公司质量,长远来看,是对市场投资者的保护。但同时,对排队企业而言,则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更高的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。因此,北交所在支持创新型、科技型中小企业,尤其是未盈利企业上市过程中,需要明确风格与偏好,防止企业等待过久。 值得一提的是,北交所待审企业平均业绩水平已实现对存量公司的反超。2024年,159家待审企业平均营收为8亿元,平均净利润为9978.98万元,均大幅高于281家已上市企业2024年的平均业绩水平(营收6.89亿元),归母净利润4476.62万元,反映出新申报企业的整体质量正在提升。 同时,在北交所待审企业中,净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达147家,占比超92%。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,预计随着利润体量提升,北交所IPO企业整体的募集资金将有所提高。 近日,北京证监局副局长侯凤坤表示,将更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,指导企业用好北交所这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,鼓励支持更多优质科技企业赴北交所上市。 “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生力量,北交所市场定位和发展阶段与沪深交易所有所不同。市场普遍期待,在坚持注册制改革方向的基础上,能够结合新兴市场的特点,实施更加贴合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的监管政策。”有市场资深人士在接据记者采访时表示,期待能够在保持合理融资节奏的同时,进一步优化政策传导机制,增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,共同促进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。 □ .张.弛 .金.融.时.报
![]() |